中秋节不仅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法定节日。中秋节一直受到大家的高度重视。虽然我们知道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但我们不知道中秋节对应哪一天的阳历。让我们解释一下2018年中秋节的哪一天。
2018年中秋节的哪一天?
2018年中秋节是阳历2018年9月24日,农历8月15日,星期一。
中秋节简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节。这是秋天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节。阴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所以中秋又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所以也叫“月夕”和“八月节”。这一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待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们也把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寄托在心上。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古代中国人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朝,迎寒祭月将在每个中秋夜举行。设置月饼、甜瓜、苹果、枣、李子、葡萄等贡品,其中月饼和甜瓜绝对不可或缺。甜瓜也要切成荷花状。月下,把月亮佛像放在月亮的方向上,红烛超燃,一家人先后祭拜月亮,然后家庭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割的人应该提前计算全家有多少人。在家和其他地方的人应该一起计算。他们不能切得更多或更少。尺寸应该相同。
据说齐国古代丑女无盐。她小时候崇拜月亮。长大后,她以超群的品格进入宫殿,但她没有幸运。一年8月15日赏月,国王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很漂亮。后来,她成了女王,中秋节拜月来了。月中嫦娥以长相著称,所以女孩崇拜月亮,希望“像嫦娥一样,脸像明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和玩月相当流行。宋朝京中。八月十五夜,满城别人,无论贫富老小,都要穿成人的衣服,烧香拜月,祈求月神的祝福。宋代,民间以月饼赠送,意为团圆。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建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习俗更加流行;许多地方形成了其他习俗,如烧斗香、树木中秋节、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跳火龙等。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远不如以前流行了。然而,宴会和赏月仍然很流行。每个人都会问月亮,庆祝幸福的生活,或者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安全,与家人“千里共享”。
中秋节有很多习俗和不同的方式,但它们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人怎么过中秋节?
古代如何过中秋节?
“中秋节”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一年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部分,所以秋中第二个月叫仲秋。初唐时期,八月初一是节日,则没有十五这个节日。之后,唐明皇在8月15日夜游月宫,让民间把8月15日作为中秋节。到了中唐,大家开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楼观月,而当时还没有月饼。说到月饼的发生,最早是在宋代。然而,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无关,只是作为蒸食品发生在饮食市场。明朝的月饼与中秋节真正相关。当时,北京出现了一种用水果做馅的月饼,人们在中秋节自己做月饼,自己吃,送给好朋友和朋友,表达团聚和庆祝。
自古以来,汉族就有敬天礼地的习俗,月神崇拜古代。在古代,月神的信仰似乎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在民间自然发展和演变,另一个是成为国王礼仪和礼仪制度的组成部分。周礼是因俗制礼,君王礼月显然是基于中国月神的信念。“中秋节”一词在古代已经存在。《周礼》中有“中秋献毛”、“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当时的“中秋节”只是一个简单的月季,没有节日的意义。中秋节变成节日,是唐朝以后的事,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拜发展而来的。具体来说,纵观中国许多传统节日,或早或晚,多为节气演变而来,由纪而祭,由祭而庆。从宋末开始,中秋节就有了更不寻常的含义。中秋节的满月破碎了河流,破碎了汴京的明月。“团圆”的特点和意义被突出和强调。“团圆”意义的祝福使中秋节的意义完整。此后,中秋节的团圆特点和地位在宋代得到了确定和传播。
唐宋时期,以赏月为核心的中秋节开始出现,到明清时期,中秋节上升为民俗节。礼记•祭祀所谓:“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终相巡,以至于天下之和。”在古人看来,日月的正常使用是宇宙和谐的保证。
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在古代已经存在。我们可以从唐诗中找到许多中秋诗。因为秋天宜人,是赏月最合适的季节。然而,在宋朝之前,中秋节只表示节日,并没有固定在8月15日,也不是一个节日。宋朝时,政府“以8月15日为中秋节”。中秋节从宋朝开始成为一个节日。那么宋朝人是如何度过中秋节的呢?
家家欢饮宋人过中秋节,家家必喝酒。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各店都卖新酒,再次结络店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市人争饮。到午未间,家家无酒,拖下望子”。宋代八月是各酒务、酒库新酒上市的日子。中秋节前,每家酒店都会装修一新,卖新酒。到8月15日中午,餐厅的白酒通常都卖完了。放下酒布帘,不再做生意,回家庆祝节日。
登高赏月赏月是中秋节的保留节目。《东京梦华录》描述了宋代的中秋之夜:“在中秋之夜,你的家人装饰了台榭,人们争先恐后地在酒店里玩月亮。附近的内庭居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它的声音,就像云外一样。”。
南宋时期也是如此。吴自牧的《梦粱录》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这一天三秋恰半,所以叫‘中秋节’。这个夜晚的月光倍明于常,又称“月夕”。此时金风推荐凉,玉露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都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龟宴列举,琴瑟铿锵,饮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比如铺垫世家,也登上小月台,分配宴会,团聚孩子,奖励节日。穷巷的人,解衣市酒,勉强欢迎,不愿荒度”。
拜月祈福拜月祈福也是宋代的中秋习俗,根据金盈之《醉翁谈录》,“中秋,京中赏月之会,与他郡不同。倾城别人的孩子,不因贫富,自能到十二三,都是成人服装。登楼,或在中厅烧香拜月,各有所期。男人愿意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所以当时赋词人有句话叫“世人莫奇登科早,只求常娥爱少年”。女则丹屹立妆饰,则愿像常娥,员如明月。俗传齐国无盐女,天下之丑,因小时候拜月,后以德选入宫。帝未临幸,上因赏月见之,颜色异常,帝爱幸之,因立为后。女人拜月,有自来。老传是夜月亮明亮,兔子弄影怀孕,生孩子会更多。海滨老蚌吐月影,多生明珠。与来年采珠捕兔者相比,卜此夜为验”。
宋人中秋拜月祈祷的关键有三个:读者“愿早蟾宫”,科考高中;女生“愿像嫦娥”;已婚夫妇愿多生贵子。
彻夜狂欢中秋节之夜,成年人赏月、拜月、喝酒;至于孩子,整夜玩耍,玩到天亮,“鲁里孩子,连夜玩耍,夜市平和,精通”(《东京梦华录》)。
这样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庆祝,夜市一定要通宵运营,细致的《武林往事》里写着“御街如绒线、蜜煎、香店,都是铺货,夸多竞好,这叫‘歇眼’。灯光灿烂,但每天晚上都会结束”。吴自牧的《梦粱录》也载道:“这天晚上在街上卖,直到五鼓,玩月球游客,在城市里跳来跳去。盖金我忍不住去了。”。
放水灯宋代江浙地区也有中秋节放灯的习俗。与元宵节放灯不同,中秋节放灯通常是放水灯,叫“一点红”。据《武林往事》记载,“这一夜,浙江放了几十万盏‘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浮满水面,像星星一样烂,有足够的观者。或者这是江神喜欢的,不是徒劳的。”。
吃月饼中秋节期间,各种节日期间的新食品纷纷上市,“是时候新出螯蟹了。石榴、丁波、梨、枣、栗子、可波葡萄、彩橙都是新上市的”(《东京梦华录》)。
那么宋朝人中秋吃月饼吗?换句话说,宋朝有月饼吗?当时有一种“小饼”在中秋节上市、“月团”。苏轼的一首诗写道:“蛋糕就像嚼月亮一样,含有酥脆和麦芽。默默品尝它的味道,相思泪和毛巾。”苏轼写诗时,正是中秋节前后。从诗歌“含有酥脆和麦芽”中,我们可以知道宋代的蛋糕里有酥油和麦芽糖做的馅料,这与今天的月饼没有太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