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琥珀是一种比较珍贵的物品,之所以珍贵,主要是因为其形成条件比较难具备,而且时间漫长。据说,起码需要上千年才能形成一块琥珀。那么,究竟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呢?到底琥珀是怎么来的?以下为您介绍。
琥珀的形成
琥珀的形成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树脂从柏松树上分泌出来,第二阶段是树脂被深埋,并发生了石化作用,树脂的成分、结构和特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三阶段是石化树脂被冲刷、搬运、沉积和发生成岩作用从而形成了琥珀。
在中国古代,琥珀曾被称作虎魄、育沛、兽魄、顿牟、江珠、遗玉等,谓“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或认为琥珀是老虎流下的眼泪,这些传说蕴含着中国古人对琥珀的揣测和追寻,暗示人们认为琥珀有趋吉避凶、镇宅安神的功能。
而在古代帝王眼中,琥珀也有着非凡的意义,据记载“皇帝朝珠杂饰为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琥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
琥珀是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松柏科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混合物。
琥珀形成需要多少年?
琥珀是史前松树脂的化石,形成于4000万年至6000万年前,为金黄色至金橙色,也有绿、红、紫黑色;透明至半透明,通常呈结核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小矿块,伴有裂缝和风化表面。琥珀可能含有昆虫、苔藓、地衣和松针,是几百万年以前当树脂仍有黏性时即陷在其中。气泡能使琥珀具有浑浊的外观,但在油中加热后可变得透明。
经抛光后,会产生吸附尘埃的负电荷。将碎片加热和加压,可制成“半琥珀”。琥珀的主要成分是碳、氢、氧以及少量的硫,硬度是2~3,密度是1.05~1.10g/cm3,熔点为150℃~180℃。琥珀是有机宝石,加热至150℃即软化,300℃以上即熔融,散发出松香地气味。
现在琥珀的价值不高,除非是古董、精湛的艺术品或含有生物遗体。琥珀依昆虫的清晰程度、形状大小、颜色决定其经济价值。颜色浓正,且无杂质者为佳。颜色以绿色和透明红色为最好。最贵重的品种是包裹含昆虫的琥珀,俗称“琥珀藏蜂”,以昆虫清晰、形态栩栩如生、个体大、数量多为最佳。多用来制作串珠、佛珠、雕刻品、香烟盒、卫生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