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主页 > 星座 >

潮州清明习俗知多少_南京清明习俗知多少?

编辑:十二星座 2020-12-22 18:31 浏览: 来源:www.nanyuekg.com

十二星座的月份表-星座运势查询每日更新

清明节都在春意盎然的春天,万物复苏,四野明净。潮州的清明习俗,与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大同小异,不过更具地方色彩。他们过清明节的风俗视乎更具风趣。接下来和小编一起走进广东文化了解一下吧。

禁火寒食潮乡古往今来,岁逢寒食前夕,街头巷尾,喊卖冷品小食,深受潮人青睐。潮诗《清明糖葱》有“桃花零落山花红,五日层阴一日风。着意留春无别计,朝朝深巷卖糖葱。”及“朴叶青青朴粿情”的朴枳粿。诗中都有描述寒食的情景。《澄海县志》记载清明节,潮人相沿习俗吃“薄饼”、“朴枳粿”,既有纪念介子推

清明节既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冬至过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南京的老习俗不仅有缅怀祖先的沉重,同样也有春暖花开时带来的愉悦。南京的清明节有哪些风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文化看看吧。

用柳驱邪,源于观音手拿柳枝

南京清明插柳的习俗由来已久,据介绍,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据悉,清明节祭祖,事涉鬼魂,为了防止鬼魂邪气侵扰,必须禳灾、祓除、驱邪。其办法就是插柳于户,戴柳于首。清明用柳驱邪,是因为柳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具有驱邪功能的吉祥物。

柳的一个重要寓意就是“去恶辟邪”,这主要源于佛教,像观音一手托净瓶,一手拿柳枝,以柳枝蘸净瓶中的水向人间抛洒甘露,祓病消灾。受此影响,国人便以柳为驱邪消灾之吉祥物,称其为“鬼怖木”。宋朝,清明节插柳辟鬼之俗已十分盛行,一直到明清至民国,此俗仍盛,而“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也越传越广,还有“清明不插柳,再生变黄狗”也都是这一意思。

老南京扫墓不怠慢

家住山西路附近的姚先生一家是老南京,他说南京人对于清明节非常重视。

他说,在南京,清明扫墓一般分为两种仪式,一是挂纸,又称压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五色纸压在坟上,以示子孙祭拜祖坟。二是培墓,就是每年清明将家里的祖坟上培上新土,将坟头的杂草清除,并加以修整,然后将准备一些酒菜果类作为供品,还要给祖先们烧上一些纸钱。不过,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现在祖先都已进入公墓,培土和烧钱的步骤都已经简化了。

猜你可能也喜欢

美不胜收景色的沈阳植物园

各具风光特色的成都青城山

广东东莞清明节的习俗

上海清明节吃什么过节?

清明的习俗丰富多彩,但也大同小异。都要扫墓,大人们带着带着儿女,捧着鲜花,装着食品,人们祭扫先人,寄托哀思。扫完墓还有各种有趣的活动,所以这个节日不仅有生离死别的悲伤泪又有游玩的欢笑,是个特别的节日。下面一起走进杭州文化,看看他们的清明习俗是什么吧。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1、亲人新逝,头三年清明必须“正日子”上坟

老杭州宋阿姨说,讲究可多了,小年轻是不大弄得清楚了。杭州人清明扫墓一般不叫扫墓,叫“上坟”。如果亲人新逝,最前头三个清明节和冬至都要“上新坟”,必须是“正日子”上坟,不然,有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太知晓礼节。三年过后,叫做“上老坟”,清明一般都要上坟,冬至则不一定需要,上坟的时间也被放宽为清明节的“前三天、后四天”。

一般上坟时,先摆好菜肴,倒好黄酒,黄酒第一次不倒满,因为祭祀中间,还要加酒,表示对祖先的尊重。然后点蜡烛,焚香(一人三支,没到场的晚辈,一般也由亲人代烧香),烧纸钱。祭毕祖先,有时,亲人们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

2、不能只带清明团子和水果,最好有亲手烹制的菜肴

宋阿姨说,大多数杭州人,生前身后都讲究一日三餐的菜肴口味,认为一顿好菜好饭是莫大的解压和享受。,如果晚辈给长辈上坟,只带了清明团子、水果等等,那么不免被视为简陋。一般认真隆重的人家,是要带亲手烹制的菜肴的。比如卤鸭、红烧鸡爪、煎鲫鱼、走油肉、白斩鸡……如果一户人家有5个子女,他们大都会提前3天商量好,一人准备一两只菜肴带上坟头。

猜你可能也喜欢

悠久的深圳发展史,不得不看

盘点无锡历史名人都有谁

武汉的标志性建筑黄鹤楼

宁波独特民间曲艺四明南词

清明节这样一个节日,最主要的习俗就是扫墓。人们在度过一个寒冬收敛之季后,此时也想顺应自然生机,伸展腰肢,走出户外到阳光明媚、绿草如茵的公园或郊外去踏青寻春,或步行、爬山、涉水,或赏花斗草游乐,既是春游又是健身活动,保持着身心的健康。老北京又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呢?跟小编一起走进北京文化看看吧。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老北京清明节的另一习俗,是在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问卜,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亦以那时最盛。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

这个“爷”其实就是一个城、一个县的“不管部”部长,城隍庙在每年的鬼节——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会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这首诗所描述的是古代清明插柳的习俗。民谚中还有这样的话“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那么,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期间插柳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说是为了为了避邪。三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四说是为了预报天气。

关于插柳可以预报天气的说法由来已久。古谚就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俗话也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而在生活上,柳条是插在土壤中就能成活。柳条插到哪里,就活到哪里。只要年年插柳,便可处处成荫。

明清时代,不仅插柳于门,而且簪柳于首。簪柳在不同地区风俗有所不同,或男女皆戴,或妇女戴,或儿童戴,以戴柳为柳毛、柳尖、嫩柳、柳叶等。簪柳的用意有些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是为了保持青春。

,清明时节还有放风筝、荡秋千等习俗,这是健身活动,亦是那时的游乐活动,白居易在《春游》一诗中就说过“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风筝最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用于军事,用放飞风筝传信息,明清后转为宫廷娱乐并为平民游乐玩具,因古时在风筝上装置响笛或洋皮小鼓等风吹发出似筝之声而称“风筝”之名,老北京时风筝制作更为精巧,那时有被称为“曹氏风筝”、“风筝金”、“风筝哈”、“风筝马”等流派的风筝。

曹雪芹对风筝颇有研究,还曾写过一本《南鹤北鸢考工志》的书呢,书中记录了他放飞制作风筝的经验与体会。风筝可在庙会集市上购买,也有自家制作的,如儿童自制的称为“屁股帘”的简易风筝。阳春三月在郊外山野或四合院内外广阔之地放风筝,沐浴着阳光,吸着清新空气,或拉线奔跑或昂首仰视从而心旷神怡,人体气血畅通。

这项活动至今仍受广大百姓喜爱,常见在天安门广场和城内外广阔地区有各式各样的风筝在蓝天白云中翱翔。至于荡秋千曾是宫廷内和贵族家园林中的设施是妇女孩子们流行的一项游乐活动,如今早已成为百姓的健身活动项目。

猜你可能也喜欢

南京艺术瑰宝南京白局文化

宁波传统手工工艺竹编

杭州清明节习俗知多少

海南清明节习俗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