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易学名家京房在其八宫易学体系及世应格局中,独步天下,创立了飞伏体例。这一理论不仅对六十四卦进行了富有创意的解读,更揭示了爻象或卦象显现与隐伏的两种存在状态,以及爻与卦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其理论背后的深厚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人观测地气的实践中,蕴含着阴阳二气的消息变化。京房以飞伏说将天道运行具象化为阴阳、五行的气化流行,展示了天道与人世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了汉代易学深沉浩大的宇宙论品格。这一理论不仅是解读易经的独到方法,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刘春雷博士,一位深耕于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学者。他的博士论文《西汉易学卦气说研究》系统地考察了孟喜、焦赣、京房以及《易纬》的卦气学说,揭示了汉易卦气说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京房的飞伏说,是其在解读易经时独创的易学体例。飞伏代表着易经中的两种存在状态:显现与隐匿。在京房的八宫易学体系下,每一宫的八卦都有其特定的飞伏关系。如乾宫八卦,京房便以飞伏体例对每一卦进行解读,如《乾卦》与坤为飞伏,《卦》与巽为飞伏等。这些解读不仅揭示了易经的深层含义,也展现了阴阳互变、周流不息的宇宙观。
为了深入理解飞伏说,我们需关注其核心内容世爻之飞伏。世爻在一卦中持世居主,代表卦象的主要特征和核心力量。京房通过世爻的飞伏变化,揭示了六十四卦之间的消息流变。从乾宫到兑宫,六十四卦的流变标志着一个完整的发展周期,宇宙大化就在这种循环往复中运行不息。
京房的飞伏说不仅是对易经的解读,更是一种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它融合了天道与人道,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一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哲学意蕴,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视角。
《京氏易传》中的飞伏说,是一种独特的易学诠释方式。其表达形式统一,以“与……为飞伏”的句式呈现。虽然表达方式看似简单,但内涵却十分丰富,可以分为不同的情况和层次。
在京房的八宫易学中,每一宫的一世卦、二世卦、三世卦、四世卦和五世卦的飞伏解释,都侧重于“飞”。这里的“飞”,指的是世爻及其所在的下卦或上卦。例如,在乾宫中,一世卦《卦》的世爻及其所在的下卦巽卦为飞显,故曰“与巽为飞伏”。同理,二世卦《遁卦》、三世卦《否卦》、四世卦《观卦》和五世卦《剥卦》的飞伏情况也是如此。
在其他七宫,如震宫、坎宫、艮宫、坤宫、巽宫、离宫和兑宫,飞伏的表达方式和含义与乾宫一致,不再赘述。
当京房以飞伏体例解释每一宫的本宫卦、游魂卦和归魂卦时,他则侧重于“伏”。这里的“伏”,指的是隐伏的爻象及其所在卦象。在八纯卦中,飞伏情况最为简单明朗:飞乾则伏坤,飞震则伏巽,飞坎则伏离,飞艮则伏兑。
游魂卦和归魂卦的飞伏情况则更为复杂。在京房的解读中,游魂卦的世爻及其所在上卦为飞为显,而其所变来的本宫五世卦之四爻及其所在上卦则为伏为隐。例如,在震宫中,游魂卦《大过》的世爻九四及其所在上卦兑卦为飞为显,而其所变来的五世卦《井卦》的六四及其所在上卦坎卦则为伏为隐。
值得注意的是,在京房的八宫易学中,除了八个游魂卦,还有八个归魂卦。归魂卦是在本宫游魂卦基础上变化下卦整体而来,其世爻为三爻,上爻为应爻。按照京房的飞伏说,归魂卦的世爻三爻为飞为显,而其所变来的本宫游魂卦的三爻及其所在经卦为伏为隐。
在京房的易学体系中,飞伏说体现了一种深刻的阴阳流变和生生不息的易学精神。他以飞伏解卦,深入剖析了阴阳相待、一一对应的哲学原理。他也注意到了爻变与卦变的规律,从一世卦到五世卦,变化由下往上依次展开,卦变规则清晰一致。而在游魂卦中,爻变规则发生更改,变动不再是继续往上变动上爻,而是转折向下,变动四爻。这也体现了京房对于易学精髓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在古老的东方智慧中,《随卦》的世爻六三及其与下卦震卦的关系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震卦如同展翅的飞鸟,呈现出飞翔的姿态和显著的形态。相对的,《随卦》世爻六三通过变化得来的震宫游魂卦《大过》九三及其所在的下卦巽卦则更为隐蔽,如同潜伏的力量。
汉代杰出的术士京房,他独创的飞伏说为解读《周易》的卦象增添了新的维度。他通过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卦象,更为经传解读和占验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京房的手中,每一个卦象都拥有了飞翔与潜伏的两种状态,爻与爻之间、卦与卦之间互相对待、变化生成的关系被清晰揭示。他的飞伏说,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独立的爻象和卦象,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结构性关系。
京房的飞伏说,如同一对舞动的翅膀,让汉代易学大家飞翔在八宫易学体系与世应体例中。这一学说,使得《周易》的经传解读更加丰富、全面和辩证,同时也为占验卜筮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受京房的启发,东汉的易学家们进一步拓展了飞伏说的内涵,使其成为解读《周易》的重要工具和诠释方法论。
探寻飞伏说的文化渊源,我们不能忽略卦气传统的影响。所谓卦气,是以卦爻符号来揭示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它涵盖了四季、月份、节气等自然变化。自西汉孟喜以来,卦气学说成为汉代象数易学的主流。京房的飞伏说与卦气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阴阳变化形式深受孟喜等人的启发。
京房的飞伏说源于古代的候气之法,其中的“飞”“伏”与天地间的阴阳二气的“飞”“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可以从“飞”“伏”二字的词义和古代占测地气的历史记载中得到印证。朱震在解释京房的飞伏说时提到:“见者为飞,不可见者为伏。”这里的“飞”不仅仅是形容鸟的飞翔,更是描述阴阳二气中的明朗显现。结合卦气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京房的飞伏说,以及阴阳二气的“舒”“藏”如何与“飞”“伏”相联系。
在古老的文献中,我们发现了一种神秘而富有哲理的观测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利用玉制或竹制的律管,填充以特殊的灰烬,埋入处理过的土地中,来感知大地的气息变化。随着四季的轮回和阴阳二气的消长,大地之气相应变化,引发灰管内的葭灰飞动。古人通过细微的观察,从葭灰飞动的情况中,得知地气的消息状况,从而推断出节气的来临以及天气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飞灰”与“伏灰”的奥秘。
京房的易学飞伏说,便是源于此。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借用了天象灾异来阐释人事的祸福。他对候气之法肯定非常熟悉,他的“飞伏”之说,或许就源于这种候气记录。学界所谓的飞伏说萌芽,其实就是古人通过观察候气来记录阴阳二气的变化,与卦气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史记律书》中,有一段描绘风的文字,生动描绘了不同风的特性及其与阴阳二气、卦气说的关系。其中蕴含的飞伏思想的内涵,已被许多学者所共识。这段文字其实也是候气记录的一部分,与卦气说密切相关。风的方向变化,暗示着四季的交替和天气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引发了地气的相应变化。
京房本人与音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为他飞伏说受卦气学说影响、来源于候气之法提供了佐证。综合历史记载,候气的灰管其实就是律管,律管填灰又被称为灰管。随着天道运行、地气变化,同一律管会同时发出可听闻的律声和喷出可看见的飞灰。这一现象被后世诗人杜甫、邵雍等人在诗中生动描绘。
京房对音律的精通,以及他对古人观测时令季节更移、占候地气变化的实践活动的理论提炼和易学升华,使得他的飞伏说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他借用“飞灰”之“飞”、“伏灰”之“伏”来描述普遍的朗显与隐匿两种状态,探究彼此间消长变化的规律,并将这种奥妙关系以卦象、爻象的形式揭示出来,形成了其独特的易学飞伏说。他的体系庞杂的卦气系统,将传统的十二律扩展成六十律,与历法配合,共同纳入《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爻符号体系中。京房本人也因此成为了一位深受人们敬仰的易学家和哲学家。结论
京房易学中的飞伏说,将天道运行的阴阳五行气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学说揭示了人在宇宙中的生存状态及其变化,展现了汉代易学天人之际的宇宙论品格。飞伏说的文化渊源深厚,其生动体现在对京房飞伏说内容的梳理中,以及对“飞”“伏”词源的追溯中。通过对古代候测地气传统的考察,我们可以感受到京房创设飞伏说的深意。
卦、爻之“飞伏”,源于律管内芦灰的“飞伏”,进一步展现了地气的变化与天气的阴阳二气飞伏。京房以飞伏体例重新解读《周易》六十四卦,揭示了诸卦之间特定的爻变和卦变,借此描绘了宇宙间阴阳二气及其主导的两种力量之间的各种情态和变化。
《周易》本是一部与天地准绳、涵盖天下之道的伟大经典,其主旨在于观察天文以察觉时势变迁,观察人文以教化天下。卦气学说以阴阳爻符号和卦象来展示阴阳二气的消息变化和五行的生克制化。实质上,这是以《周易》特有的卦爻符号来象征天道的运行,进而依据天文来制定人文、依据天道来设立政教,为人之生存提供理想的选择。
京房易学的飞伏说,继承并深化了《周易》的天人之学。通过飞伏说来解读阴阳消息、五行生克以及天道人事的生生变化,成为汉代易学尤其是卦气学说的经典案例。这一学说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体生动,展现了京房易学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