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成语
一、核心内涵
“凿壁借光”这四个字,仿佛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贫寒的学子在墙上凿出一个洞,只为了借用邻居家微弱的烛光来照亮自己的书页。这一成语,现如今被用来形容那些虽然家境贫困,但却坚守学习初心,刻苦读书的行为。
二、历史典故背景
这一成语背后的故事源自西汉时期的一位学者匡衡。匡衡家境贫寒,连灯油都买不起,但他心怀大志,渴望读书。于是,他选择了在自家的墙壁上凿出一个洞,借邻居家微弱的烛光来读书。这样的刻苦努力,最终使他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文学家。
三、使用情境与意义延伸
“凿壁借光”最初是用来特指匡衡的勤学事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得到了扩展。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匡衡的故事,而是被用来赞美那些在困境中仍然坚持学习的人们。在现代语境中,“凿壁借光”与“凿壁偷光”这两个词语常常被混用,它们的含义基本一致。
四、近义词介绍
当我们提到“凿壁借光”这个成语时,最常见的同义表达就是“凿壁偷光”。虽然这两个成语在用法上有所差异,但它们都在传递着同样的精神:那就是克服物质条件的限制,坚守求学的初心。
五、文化价值
“凿壁借光”这一成语,通过具象化的场景,传递了人们对于克服物质困难、专注求学的价值观。这一文化符号,不仅仅是对古代学子勤学苦读的赞美,更是对现代人坚持学习、不断进步的一种鼓励。它告诉我们,无论条件如何困难,只要有心学习,总会有办法找到学习的路径。这一成语,无疑是激励人们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典型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