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钟楼:古今交融的城市标志
在世界的各大城市中,钟楼往往是城市的象征,如伦敦的大笨钟,矗立于泰晤士河畔,象征着伦敦的永恒。而在我们美丽的南通,也有一座标志性的钟楼,融合了中西建筑艺术,见证了南通的历史变迁。
这座钟楼背后的谯楼,可以追溯到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它的前身是一座建于宋淳熙年间的戍楼,用以了望。因其建在州署前的“子城”城门之上,成为当时通州城内最高的建筑。在明代,更被赞为“通州八景”之一。谯楼内设有计时的刻漏和更鼓,为当时的市民提供时间信息。
历史的长河中,谯楼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更名。清道光八年,通州知州周焘将其维修一新,并更名为“星枢楼”,寓意通州文化的繁荣和人才的兴盛。这一命名背后的星相学说,展示了古人对文化发展的美好愿景。
民国三年(1914年),张謇兄弟用潘氏捐给通崇海总商会的资金购买了巨钟,并在谯楼前建造了钟楼。这座楼的设计者是南通建筑师孙支厦,其风格明显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张謇所撰的“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对联,更是成为传颂一时的佳作。
钟楼不仅为南通民众提供了时间信息,更在两年后增挂了消防警钟,通过钟声来指示火灾方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报时更鼓和消防警钟虽然已消失,但钟楼上的时钟依然准确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钟楼的形象被设计入市徽,成为了南通市的标志。最近,市更是宣布谯楼和钟楼为文物保护单位,这无疑为保存这一“中西合璧”的特殊建筑,以及了解南通的历史沿革提供了保障。
如今,这座钟楼已经成为南通的地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欣赏到中西建筑的融合之美,更可以感受到南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