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易学知识,对于热爱学习的人而言,值得时常温习。建议每天阅读一遍,长此以往,这些知识将深入,融会贯通。整理这些易学知识并非易事,恳请各位朋友转发收藏,时常复习。在此表示感谢!
一、万象系统论
现代科学研究揭示,世间万物均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从场到基本粒子都具备系统特征。系统的元素、部分与整体,结构和功能,竞争与协同,无序与有序,渐变与突变等规律普遍适用于世间万物。系统性是万物的本质属性。
二、万象相干论
系统间以及万物之间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即所谓相干。无论是天象、物象、地象、人象还是意象,都处于这种相干作用之中。整个宇宙“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相干形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万象全息论
尽管世界千姿百态,但宇宙各元素间相互映象、相互包含。任何元素都可能包含宇宙的所有信息,任何一个元素都能拉出一个不同全息度的全息系统。例如,“一叶生而知天下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四、万物有“意”论
许多哲人提出的宇宙灵魂说、万物有灵论等,过去被视为唯心主义哲学而遭到批判。科学表明万物确实具有“意识”。微生物、植物、动物、人都有意识。现代自组织理论认为,即使是无机物也普遍存在自组织现象和“生命特征”,并具有自组织意识。意识是细胞和基本粒子的基本特性。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将宇宙万物分为阴阳两大类。阴阳关系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转化,并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包涵。阴阳学说与现代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相符。太极图反映了阴阳的特征,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阴阳学说还体现在节气上。我国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确定了太岁的运行和冬至、夏至的时间,从而划分出四季和记时的天干地支。这些都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易学知识涵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科学原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理解自然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每位朋友都能深入学习、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宝贵财富。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冬至节的钟声都会敲响,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并开始向北移动,夜渐短,日渐长,这象征着阳气开始生发。而到了农历六月夏至时分,太阳则到达北回归线,开始南移,日短夜长,阴长阳消。这便是阴阳相互转化,互生互济的奇妙之处。
阴阳学说将一年时间划分为两半,冬至至夏至之间的时期为阳,夏至至冬至之间的时期为阴。同样,一日之中,白昼为阳,黑夜为阴;午前为阳,子前为阴。体现了华夏文化中阴阳相互对立、相互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
五行学说是阴盘六壬的重要理论基石。五种基本物质水、木、火、土、金在宇宙间相互激荡,构成了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无论是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还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都可以根据这五种物质的特性来进行分类和解析。人体的五行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毛发对应草木,双目对应日月,呼吸如风,挥泪成雨,骨骼似山,血脉如河。中医的五行理论也反映出人体五脏与自然的对应关系,腑脏相连,疾病互染。
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征,金具有清静收杀的特征,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征。这些五行的性质体现了华夏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易学文化更是其中的精华所在。尽管有许多爱好者想要学习易学文化却不得其法,但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中庸守正的精神内核已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阴阳学说还是五行学说都在阐述着宇宙的奥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