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炼的道路上,过午不食和适当的锻炼就如同佛门中的日常修行。对于那些长期保持过午不食的习惯,再加上和修行的人而言,他们甚至无需再提及“辟谷”这一术语。因为在他们的实践中,辟谷已成为自然而然的状态。
当修行者的胃气充盈到一定程度,食物不再是必需的。我们体内的元气,那滋养五脏六腑的能量,皆源于食物的滋养。食物经过胃的消化与研磨,转化为身体的营养,再输送到各个器官。而意志薄弱或受到心理暗示的人,可能会因心理影响生理,达到无需食物也能维持生命的状态。
就像某些动物在冬眠前会大量进食,积蓄能量。一旦进入冬眠,它们就会封住口,依靠体内储存的能量度过整个冬季。人类中,也有一些人因为生理元气充足,无需依赖外界食物来补充能量。他们体内储存的能量足以支撑他们的日常消耗。
每年的特定时期,如农历六月,对于修炼的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些人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的现象。对于个人而言,在闭关修炼期间,这个阶段往往成为不吃不喝却依然能够维持生命的状态。当体内储存的能量消耗完毕,身体便重新接受外界的食物。
过去修炼的人在此时往往会有功力大增的体验。过多的食物会使人感到昏沉无力,因此少吃或不吃食物时,体内的阳气相对更足。这种阳气向上升腾,促使许多开悟的时刻都发生在辟谷期间的凌晨。
人体的生理机能与自然界植物的生长周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就像莲花在清晨开放,傍晚闭合一样,人体的能量在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流向。道教中所说的“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描绘了一个充满元气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欲望自然会减少。
修炼到一定程度后,体内的能量会自然上升,与宇宙的力量紧密相连。但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够将生理能量修炼到充足且不外泄的程度。若能做到这一点,体内的能量就会回归源头,呈现出一种奇妙的状态。此时修炼者的打坐地点宜选择高处,因为地面具有吸引力,而树枝却向上生长,象征着宇宙虚空的吸引力。
深入探索修行之道,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生动而丰富的能量转换过程。这种过程,就像一杯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冰、水、水蒸气,亦或是光。同样,我们体内的能量,也从“精”开始,逐渐升华成为“气”和“神”。
在佛教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漏尽通”,它描述的是修行者通过某种手段达到能量不外泄的境界。但这仅仅是修行过程的一个阶段。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股能量引导回体内,让其升华。这就像是一团火,需要我们去调控,让火焰向上燃烧,散发出光和热。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能量场,可以通过全身的八万四千毛孔吸收宇宙的精华。一旦这些毛孔打开,我们便能感受到来自外界的能量的流入。这就是为何与修行高的人共处时,我们会感受到他们身体的热量和能量的流动。他们的能量场强大到足以影响周围的人,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能够温暖我们一样。
这种能量场的作用,也被称作“加持力”。当修行高的人触摸你,或者你去触碰他们使用过的物品时,他们的能量场会传递给你,改变你体内的能量分布。这就是宗教中所说的神秘力量。
科学的进步正在逐渐揭示这些秘密。虽然科学只有200年的历史,而宗教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甚至更久。我们不能因为科学目前无法解释某些现象就否定它们的存在。比如中医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基于古老的经典如《黄帝内经》。尽管科学考证的历史只有五千年,但中医的智慧和传承已经远超这个时间段。
修行人需要了解生理学和医学,因为这是我们修炼的基础。就像水在不同的温度和环境下会呈现不同的状态一样,我们体内的能量也会在不同的层次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如果我们懂得如何调控这股能量,就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减少欲望的干扰。
释迦佛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他讲解的《禅观正脉》是世界上最早的生理学著作之一。修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体内的能量从“精”转化为“气”,再从“气”升华为“神”。如果我们不懂得修炼的方法,就会被欲望所驱使,让能量停留在低层次的状态。
我们要学习调控体内的能量场,让它在体内流动并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我们要学会像控制一团火一样,让体内的能量燃烧得更为旺盛,散发出更多的光和热。这样,我们就能在修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达到更高的境界。宇宙如同一棵繁茂的苹果树,而我们每个人,如同从树上轻轻飘落的一颗苹果。为何我们会从树上落下呢?这其中的原因,或许与我们的内在能量状态息息相关。
我们身体内部存在一个精密的生理机制,它像是一朵尚未绽放的莲花,需要充足的养分才能盛开。这养分,便是我们体内的能量。这股能量沿着中脉不断流动,滋养着我们的身体与灵魂。当我们的欲望过于强烈时,这股能量便会偏离其原本的道路,从下方流失。而当我们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无欲无求时,这股能量便能顺畅地沿中脉向上输送,滋养我们的头脑和心灵。这就像是一串念珠,每一颗都代表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当中脉畅通无阻时,我们的生命之珠便能完整闪耀。
我们的身体如同一串精美的念珠,其中蕴含了无限的奥秘和潜力。每一颗念珠都象征着我们身体的不同部位,当中脉如同连结着左、右或任、督二脉的铁链,为我们体内能量的流动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通道。就像苹果中的蒂把和中轴一样,我们的头顶和会阴穴是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当我们的欲望过多时,这股能量就会偏离轨道,无法滋养我们的头脑和心灵。当我们修炼身心,让欲望与能量达到平衡时,这股能量便能顺着中脉向上输送,滋养我们的头脑和精神世界。这就像是一颗落地的苹果重新回到树上一样,我们也能实现心灵的升华和精神的觉醒。
宇宙之引力强大无比,正如那颗熟透的苹果,因地球的引力而坠落。我们有时候并未能将自身能量修炼至充盈,再反弹上升。此刻,修炼便显得至关重要,它旨在引导体内充沛的能量,从背后升起,再自前面缓缓下沉,继而沿中脉回升。这回升的一刻,那颗苹果便会重新回到树上,与宇宙合为一体。
这股能量充盈后,首先从背后的督脉上升,到达巅峰后再顺前面任脉而下。它穿越眉间、鼻梁、下巴,直至胸口三江口的位置。此处,密宗与道家称之为生死的门户,意味着生命的诞生与终结都由此而来。
掌控了三江口,便超越了生死之限。若未能降伏,则生死都由此处决定。一旦降伏,能量将不再走背脊,而是直接进入中脉。此刻的修行者,仿佛置身于生死边缘,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虚弱与无力。因为能量已不在肌肉之中,而是深入中脉。
进入中脉后,修行进入保养阶段。此时需静默寡言,因为“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功寒”。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会导致能量的流失。若六根关闭,能量将持续增长,从头顶直冲而出。头顶若未打开,能量将无法释放,引发各种强烈反应,如放光、炸雷、头痛、眩晕、呕吐等。
此刻,需掌握特定方法,使下方能量继续补充。当能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头顶的莲花苞将承受不住压力而打开,修行者从而豁然开朗。虚云老和尚便是在禅堂中受到茶水溅手的刺激而开悟。他的身体被比作房子,“家破人亡”时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悟境便在其中体现。此后他走出禅堂弘法传道。这是虚云老和尚的悟道经历。
为何那么多人被声音所惊却未开悟,唯独虚云和尚做到了呢?因为他的能量已到达头顶临界状态。过去有许多类似情况发生:被石头砸伤、摔倒或声音刺激而开悟的祖师们皆是如此。古时的祖师们把身体的中脉比作竹根象征生理结构。只有行内人才会明白这些术语与行话的含义。这也是为何过去禅宗中人少言的原因:因为不懂的人往往会妄加评论甚至毁谤;而明白的人则无需言表心领神会即可。
得道者之间的交流无需语言手势便能心领神会眼神交汇便已足够。他们长期沉浸在深沉的禅定中通过真意沟通。我们的头顶有一个先天的通道囟门是婴儿时期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桥梁。如同莲花苞需要能量打开一样我们的意识也需要充足的能量才能从头顶出去往生极乐世界。因此学佛者应把意识放在头顶而不是守在丹田。这样临终时意识便容易从头顶出去与三界以外相应。许多人驼背是因为体内能量不足当能量进入中脉后腰杆自然会挺直。得道与否,一观便知。大慧杲禅师洞悉此道,他深知,修行者的每一个层次,都与其生理表现息息相关。
我们的脊梁,如同生命的通道,在其中流淌,象征着生命的精力。若充盈,则如莲花般向上输送滋养。当欲望升起,如同割破莲茎,生命的精华便会流失,如同浆液流出,荷花随即枯萎。这便是修行者需节欲的原因,夫妻生活亦需适度。
佛门中有句话:“欲转心,先降身;欲降心,先转身。”意味着要控制生理欲望,必须先调整心态;而要调整心态,又要先控制生理反应。身心相互影响,转变需同步进行。凡夫常被身体所转,而圣人则以心转物。例如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的入定故事,他在定中走掉了半个月之久,便是“以心转物”的真实写照。反观我们凡夫俗子,在身体稍有不适时便心生低落,显然是心被物所转。
“心能转物”并非易事。我们需要通过修行来激活生理能量,使其向上输送而非停滞于下。当生理能量充足时,欲望自然会减少。正如禅宗术语中的“河住江翻”,意指生理能量不再流失,而是汇聚、升华。“竹根通”的境界亦是一种生理现象,表示脊柱的畅通与能量的流通。
在这个探索内心世界的旅程中,我们都像是禅师的学徒。“禅师”是那些亲身体验过佛法奥秘的人,他们通过实证修行,深入探索了生命的本质。“法师”则通过研究和解读禅师的话语,深化了对佛法的理解。真正的修行并非只是研究经书上的文字,而是身临其境地去实证、去体验。
释迦牟尼佛通过自身的修行体验,悟出了深奥的佛法真理。他将这些宝贵的体验记录并传承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的佛经。我的《开示录》和《闭关纪实》也是在此基础上,记录了我个人的修行体验和认识。这些都不能代表你们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即使你将这些书籍倒背如流,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和实践,那也只是拾人牙慧而已。
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套完整的火箭发射装置,我们的四大身体就是发射架子,中脉是发射通道。体内的精、气、神就像是,当这些能量凝聚到一定程度,就能点燃我们的“火箭头”那部分是自性、智慧、灵魂或本性的体现。无论我们属于哪个文化或宗教背景,每个人都有这个“火箭头”,都有这个灵气和不生不灭的东西。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凝聚足够的能量并将其点燃。只有能量燃烧,才能将我们的“火箭头”送入空中。一旦灵体飞出,它将与太空相应,自由地在宇宙的各个角落游走。此时的我们不再需要依赖体内的能量和物质,真正的修行和悟道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我们所追寻的,乃是那从虚无中降临之物。《八识规矩颂》有言:“来去之间,它为先领。”生命的始末,皆由此开启与终结。在我们踏入尘世时,它为首领;而当生命之旅结束,它则最后离去。
那么,它究竟去了哪里?这个东西,源自上方,曾经降临。对于已经突破顶端、释放自身的人来说,当它离开身体,便与上界的力量相互呼应。在密宗的修行中,此时无需再行禁欲。但在未开启之前,禁欲是必要的。
禁欲的目的何在?是为了积蓄能量。当能量充足,通过“宝瓶气”、“拙火定”的修炼,将那无形的、超越物质界限的存在送出去。一旦送出,便无需再禁欲,因为它已经与上界的力量交融。
为何需要静心?为何需要封闭六根?这一切都是为了凝聚能量。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能量充足而不流失。一旦能量流失,修行便会受到影响。要防止能量流失,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其沿着先天的轨道运行。
任脉、督脉便是这先天的轨道。在密宗中,左脉、中脉、右脉的修炼被重视;在道家修行中,同样重视前(任)、中、后(督)的修炼。它们的核心都是中脉,它就像连接苹果凹处和蒂把的中枢,将二者紧密相连。
为何高层宗教的修炼都要采用盘腿打坐的方式?打坐时手脚不动,能量便不会消耗。当腿感到麻木、发热时,能量便向上流动,不会被困在体内。四禅八定的修炼完成后,虽然不需要持续打坐,但仍需保持静心。静心的实现,并不局限于盘腿而坐,任何心无旁骛的情境都能达到这一状态。
“观照”,即将意念集中在一个地方。为了集中思想,需要观照。思想一集中,体内的能量便集中,不易外泄。例如,将意念放在头顶,能量自然汇聚于头顶;将意念放在丹田,能量便流向丹田。道家修炼丹田的过程,便是如此。每个丹田修炼满100天后,便会自然晋升到下一个阶段。
道教中的守下丹田是为了凝聚能量。当底气充足后,便会引导其上升;当第二个、第三个阶段能量充足后,便可出壳入画,进入虚空。真正的传承者,三年便能成功;而对于资质稍差的人,可能需要再来一个三年。若不得法,无论多少年都无用。“得法归来好修道”。对于已经得道的人而言,他们已经达到了无法为法、无门为门的境界。
我们每天所做的早、晚课诵,实际上是皮毛,是传播法的需要。许多人把皮毛当作根本,忘记了真正的修行方法。形式上做得越多,内在的核心便失去得越多。为了传播佛法的需要,我们不得不做这些表面的东西,而内在修行的深浅却鲜为人知。
男女的生理构造并无差异,主要经脉都是相同的。前几天提到的对治昏沉的方法将下巴压到胸前就是为了刺激中间的中枢和中脉。一旦能量输送上去,头脑便不再缺氧、不再昏沉。控制妄念的方法也是如此,只要控制中脉如折弯的水管,头脑便能入定,不再散乱。这些方法并非随意尝试,必须谨慎而为。否则,盲目尝试可能会导致问题重重,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脑萎缩和脑血栓等。我无法承担因盲目尝试而产生的后果。
在我们佛门中,有一种被称为“吉祥卧”的睡眠方式。对于男同志来说,尤其有益于身心健康。在吉祥卧时,身体姿势的正确摆放能够将三条主要脉络的交汇点三江口进行妥善安排。这种安排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控制欲望,还可以引导能量向头部流动。
对于具体的姿势,你们可能会问:“吉祥卧是左侧卧还是右侧卧?”正确答案是右侧卧。在右侧卧时,你们应该将手掌垫在头下,大拇指放在耳后的位置,其余四指则放在太阳穴的地方。虽然这看起来像是把手当作枕头,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盖住耳朵。当你的修行达到一定的层次后,你会采用另一种方式,那就是将大拇指塞住耳朵入睡。能到达这个境界的人却寥寥无几。
至于左手的放置方式,自然舒适地放在身体其他部分即可。记住,左手和右手都有其独特的用途和重要性。目前我们处于“身转心”的阶段,如果你的心缺乏力量,即使有再强烈的意愿也难以实现目标。正确的姿势和持续的努力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