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序并非基于神话传说,而是源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与地支的对应关系。每个时辰都有其特定的时间段和天文背景。
夜半的子时,正是老鼠活跃之际,因此得名“子鼠”。凌晨的丑时,牛习惯夜食,故有“丑牛”。而在平旦的寅时,老虎最为凶猛,称为“寅虎”。清晨的卯时,兔子出洞觅食青草,因此为“卯兔”。早晨的辰时,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称为“辰龙”。上午的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为“巳蛇”。中午的午时,野马未被驯服,四处奔跑嘶鸣,故为“午马”。午后未时,是放羊的好时候,因此称为“未羊”。下午的申时,猴子喜欢在此时啼叫,故为“申猴”。傍晚的酉时,鸡在窝前打转,因此称“酉鸡”。夜晚的戌时,狗守护门前,一有动静就大叫,所以称“戌狗”。人定之夜间的亥时,夜深人静,听到猪拱槽的声音,故为“亥猪”。
按照中国人阴阳的观念,十二生肖被分为阴阳两类。这种分类是基于动物的足趾数目。鼠是唯一一个前足四趾后足五趾的动物,因此被看作是阴阳同体的象征。牛、虎、兔、龙、蛇、羊、猴、鸡、狗、猪等动物则根据足趾的奇偶性来划分阴阳。这种说法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宋人洪巽,而明代学者郎瑛进一步进行了归类和阐述。
这种将时间与生肖、阴阳与足趾数目相结合的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天文与生命的独特理解,也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的古老传统中,牛、羊、猪的蹄子双双成对,鸡有四只爪子,兔子唇短且四肢健全,蛇舌分叉,这些动物的地支属性皆为阴,它们的特征符合偶数的特质,因此占据了六项地支。
相较之下,生肖中的虎、猴、狗以及马蹄圆而不分的马,它们的爪子或蹄子数量均为奇数,属性为阳,这一类动物包括属阳的鼠,共同占据了另外的六项地支。
那么,为什么十二生肖中不见猫和大象的身影呢?
据传,猫因委托老鼠代为报名却被忘记,以及大象前来报名却被老鼠巧妙避开,这些故事都是后人编造的传说。实际上,猫和大象并非中国原产动物。猫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具体时间则众说纷纭,有汉代之说,亦有唐三藏带回之说。但在那个时期,中国的十二生肖已经确定,因此猫和大象并未被列入“仙班”之中,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深邃之处:一门古老的智慧,隐藏在这些生肖的选择之中,而那些传说故事,只是其表面浮华的装饰而已。探寻背后真正的文化内涵,才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