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风物》一书解读:生态环境与传统村落的和谐共生
编者按:
《画说乡愁丛书》由余悦研究员主编,江西美术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特色在于追求立意高远、内容生动、文字浅显易懂。其中,王柳芳博士所著的《乡村风物》是该丛书的三本之一。此书介绍乡土农村的自然风采与建筑、物件,以及相关的事物故事。正值春节来临之际,为满足读者的乡愁情感,“悦读茶书会”公众号特推出这套丛书。首章《山光物态弄春晖生态环境》将为我们展现传统村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第一章:村落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我国传统村落向来注重生态环境的营造,选址时特别注重四周的自然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精心构思的规划布局,是古村得以生生不息的秘诀。传统村落追求顺应自然,讲究天人合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最高审美准则。村落建筑完美融合周边自然环境,体现了回归自然的审美追求。
一、村落选址与规划
我国是农耕社会,合理选择居住地是生产生活的首要标准。在长期实践中,我国形成了风水学说,这是一种包含科学与迷信的混合体,但其中包含着珍惜土地、尊重自然规律的合理内核。古村选址注重枕山、环水、面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著名的科学史权威李威瑟曾肯定风水之说的作用,认为其包含着美学的成分。在我国古代,科举是光耀门庭的重要途径,因此村落选址与规划特别强调要兴文运。浙江楠溪江古村落、苍坡村等都是文运昌盛之地,体现了耕读传家的重要性。
苍坡村以“文房四宝”为主题进行规划布局,显示了耕读传家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性。南宋年间,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商讨建村规划,把“兴文运”的理念贯穿于村落规划之中。苍坡村的建村理念不仅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更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村落在布局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如开渠引溪水环绕村落,形成水池以调节村内气候。这些布局也寓意着对子孙后代的期望和愿景,如砚池和墨锭的布置,象征着对子孙发奋读书的期望。
总结,《乡村风物》一书通过生动有趣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村落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在欣赏乡村美景的我们也应认识到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现今社会,我们也应该珍惜并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让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得以延续。在中国的某个地方,西池的北面,有一个村子。村民们用青砖、鹅卵石和条石铺设了一条笔直的主街,自东向西延伸,长约330米,被命名为“笔街”。笔街的尽头,正对着一座山,这座山的三峰并立,仿佛一个笔架,被村民们称为“笔架山”。整个村子的地势平坦,布局方正,就像一张纸一样。整个村子形成了“笔、墨、纸、砚”的文房四宝格局。
芙蓉村是楠溪江古村落中风水保存最完整、最精彩的村子。它四面环山,位于盆地中央,风水布局极为独特。村后的山脉与村前的流水共同构成了藏风纳气的风水格局,聚集天地灵气。其中一条山脉上的岩石形如官帽,而村前的河水则由四条小溪流入汇聚而成,形成腰带水。这种地形在堪舆风水上被认为极好。芙蓉村的选址讲究,也许与古代人们对自然和土地的认知息息相关。
楠溪江地区历来重科举,文风盛行。世族和大家族的后代在选址建村时,极为看重自然环境是否主文运,如是否有官帽山或文笔峰等。岁月的沉淀与酝酿,再加上后人的努力,形成了极佳的山水文脉,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和读书出仕。
中国位于地球北半球,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中国的气候为季风型,冬季有寒流,夏季有凉风。早在原始社会,汉族先民就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村落房屋。但在浙江兰溪的长乐村,却一反传统民居的座北朝南原则。长乐村保留了20多处明代建筑,其民居和公共建筑的大门一概朝北开。这是因为长乐村的地形特殊,为了防止山水冲进屋来,长乐村的民居形成了前门朝北、后墙朝南的格局。村内房屋布局仍以东南向为主,既不影响采光和通风,又适应了地形特点。长乐溪水泛黄,与一条无名小溪交汇,两水交汇处青黄两色泾渭分明。小溪一侧有“泰山石敢当”用来镇恶避凶。长乐村历史悠久,原名为上坑村,后来因朱元璋在此囤兵并因土地肥沃而改名为长乐村至今。这座南朝北的村子历经数百年的沧桑依然充满生气和活力,似乎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道理:座北朝南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在这个村落里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努力还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