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连山》与《归藏》是夏商两代的易卦之书,然而遗憾的是,这两部经典已经失传,仅存的只有周代的《周易》。关于《连山》的名称,初见于《周礼》,因其以艮卦开始,象征山的连绵,故称为《连山》。
在东汉时期,确实存在过《连山》和《归藏》。桓谭是东汉人,他明确提及了这两部著作,其中《连山》篇幅宏大,有八万言。晋代的皇甫谧和北魏的郦道元也引用了《连山易》的文字,进一步证实了桓谭的说法。《连山》的真伪在历史上存在争议。它曾被藏于兰台,即汉代的宫中藏书之处,并在社会上流传。为了增加其可信度,作伪者伪称其来自古传。随着刘歆被诛,真相逐渐被埋没。
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也创作了一部《连山》。萧绎是兰陵萧氏的后裔,家族中多人对易理有深入研究。据史书记载,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以及萧绎自己都撰写了与易相关的著作。梁元帝萧绎所著的《连山》虽然篇幅庞大,但已经失传。
继梁元帝之后,隋代的刘炫也创作了《连山》。刘炫学识渊博,但仕途不顺,曾任职小官。《连山》是他所造的一部伪书。北宋时又出现了一部名为《古三坟》的著作,其中包含了《连山》的内容。《连山》自元明以后大多已佚失,现今只能通过一些辑本了解其内容。马国翰的辑本是最完整的版本之一。
对于《连山》的考辨,历史上众多学者进行过探讨。尽管产生了许多作品,但大部分已经失传。若想一窥其貌,只能依赖现有的辑本。